每日诵读 | 王维集 第118期_襄阳_汉江_山色

童心诵古韵,经典焕新生

欢迎小朋友们来到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每日诵读栏目,今天为大家带来百部经典中的《王维集》。

展开剩余83%

王 维

王维,字摩诘,名与字都取自深通大乘佛法的居士维摩诘之名。他是盛唐边塞诗的先驱,是我国古代山水诗的艺术大师,因此唐代宗称他为“天下文宗”。

王维今存诗374首,文70篇,按题材划分,主要有以下四类:一为歌咏从军、边塞和侠士的诗篇;“二为抨击社会的不合理现象、抒发内心的不平以及言志抒怀之作;三为表现友情、亲情、闺思、宫怨、爱情等的诗歌;四为山水诗(包括山水行旅诗与山水田园诗)。

汉江临泛[1]

楚塞三湘接[2],荆门九派通。

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。

郡邑浮前浦[3],波澜动远空。

襄阳好风日[4],留醉与山翁。

注释

[1]此诗为开元二十八年(740)知南选途经襄阳时所作。参见卷六《哭孟浩然》注[1]。临泛:临流泛舟。“泛”,《瀛奎律髓》卷一校“一作眺”。

[2]“楚塞三湘接”二句:写汉江的地理形势,言其可与三湘、荆门、九江相通。楚塞,指襄阳一带的汉水,因其在楚之北境,故称楚塞。三湘,说法不一,古典诗文中多泛指今洞庭湖南北、湘江流域一带。荆门,山名,参见《寄荆州张丞相》注[3]。九派,即《书·禹贡》所云九江。《文选》郭璞《江赋》“流九派乎浔阳”,李善注:“水别流为派。《尚书》(《禹贡》)日:荆州‘九江孔殷’。”关于九江,后人有多种不同解释。唐人一般指今湖北、江西一带的长江,这段长江有很多支流,故称“九派”。“九”表示多数,非实指。如孟浩然《自浔阳泛舟经明海作》:“大江分九派,淼漫成水乡。”王维此诗谓襄阳之汉水可通“九派”,而非谓汉水即“九派”,意同孟诗。“湘”,《瀛奎律髓》作“江”。

[3]郡邑浮前浦:谓江水浩渺,郡城(唐襄州治所襄阳)如浮波上。浦,水滨。

[4]“襄阳好风日”二句:谓襄阳风和日丽天气好,我留下来喝得烂醉犹如晋朝的山简。风日,风与日。与,犹如(参见张相《诗词曲语辞汇释》)。山翁,指晋山简,山涛(竹林七贤之一)之子。永嘉三年(309)为都督荆湘交广四州诸军事,持节镇襄阳。是时天下分崩,“简优游卒岁,唯酒是耽”。荆土豪族习氏有佳园池,“简每出嬉游,多之池上,置酒辄醉,名之日高阳池”。时有童儿歌日:“山公出何许?往至高阳池。日夕倒载归,茗艼无所知。时时能骑马,倒著白接䍦。”见《晋书·山简传》。“日”,宋蜀本作“月”,据麻沙本、元本、明本等改。“翁”,《文苑英华》卷一六二、《瀛奎律髓》作“公”。

点评

这是一首写景名作,诗中描写在襄阳汉江泛舟时所见到的景色。首联在远望与遥想的结合中,描画了汉江的地理形势。中二联写景,境界广阔,气象壮大。“江流”句极写汉江的浩淼,好像流到天地之外去了;“山色”句写在舟中眺望远山,山色淡到极点,若有若无,似隐似现。作者以极简洁之笔,把那由于距离极远而迷离朦胧、变幻不定的山色,逼真、传神地表现了出来,给读者留下进行想象的广大空间。清管世铭说:“太白‘山随平野尽,江入大荒流’,摩诘‘江流天地外,山色有无中’,少陵‘星垂平野阔,月涌大江流’,意境同一高旷,而三人气韵各别,‘识曲听其真’,可以窥前贤家数矣。”(《读雪山房唐诗序列·论文杂言四十一则》)王维的这一联诗,“壮句乃冲雅”(《瀛奎律髓汇评》卷一清无名氏评语),雄阔中见淡远,确乎别具特色。此联诗历来为诗人们所追慕和承用,宋陈岩肖说:“六一居士(欧阳修)平山堂长短句云:‘平山栏槛倚晴空,山色有无中。’岂用摩诘诗耶?”(《庚溪诗话》卷下)陆游说:“权德舆《晚渡扬子江诗》云:‘远岫有无中,片帆烟水上。’已是用维语。”(《老学庵笔记》卷六)“郡邑”一联写在烟波浩渺的江上泛舟的独特感受:似乎不是水在动船在动,而是州城和远处的天空在动。这一描写虚实结合,艺术形象活跃鲜明。中二联在出色地刻画出汉江之景的同时,也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美景的惊诧、赞叹之情,所以诗歌最后以“襄阳”二句作结,也就显得很自然了。

内容来源

本篇中出现的原文、注释、意思、点评内容均选自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:王维集》。

欢迎小朋友们前往国家图书馆少年儿童馆二层《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》专题图书展示区阅览该书。

发布于:北京市